10406634_1003523199673085_6447818746092199174_n 

最近跑去社區大學上一下麵包課,目前上了兩堂課,悟到一些心得,於是今天早上心血來潮,總算把朋友借我的攪拌機動起來,現烤一條山型土司,基本上除了溫度還要再調整一下讓模內上色多些,算是滿成功的,順便分享一下我悟到的心得。

1. 水量的判斷:之前依照日本翻譯食譜上給的量,一下子下了70%的水,水最後雖然吃進去了,但麵團始終很黏手,後來我就改成先下60%,但打著還是有許多乾粉沒辦法成團,於是我再加2%的水進去,然後就成團且有點黏性了,所以我就不再加水,接下來就繼續打到出筋後再加油繼續打到完全擴展。剛開始可以不要那麼黏,以免後續操作不熟而造成失敗。

水量這個部份,因為麵粉種類,新舊不同,吃水量都會不同,不能照書上的比例下去,要依照自已的經驗、整型技術、以及最後作品的呈現來決定,在攪打的過程中試摸麵團到自已想要的軟硬度來決定水量。基本上在以不影響後續操作的原則上,能吃水就儘量加,這樣烤出來的才會比較軟溼,也可以知道自已整型能力的極限。

2. 油的種類:因為老師上課時有特別強調要用固體油,但說實在的我不太喜歡用奶油,於是問老師為何不能用液體油,他就是照一般師傅常給的答案 ,「沒聽過有人用」,但實際上我自已在這條實驗了一下,基本上只是油比較難被麵團吃進去,要攪打久一些,另外香氣比較淡,沒有奶油那麼香以外,其它沒看到什麼大缺點。

3.發酵的判斷: 一般食譜對於麵團發酵,大都提到基礎發酵、中間發酵、最後發酵三步驟,然後說明一下發酵的時間跟溫度,然後加個體積判斷跟插入檢測法就講完了。我在上課時做錯了一個步驟,老師說分割滾圓時,麵團不要收太緊,結果我收的太緊了,問老師要怎麼救,他就說多放久點讓它鬆弛些即可。這次我試做後對發酵有一個新的體認。初學做麵包時,對於書上講基礎發酵完成的判斷,說是體積澎大約兩倍或是插入測試ok就完成了,但我心中想,為什麼是2倍,不是3倍或4倍呢?這次就悟出一個道理,其實發酵完成的判斷基準要以插入測試為準,體積只是方便初步判斷用的,插入測試沒有彈回就代表麵團發酵到夠鬆弛,可以進行下一步了。另外一個心得就是每次對麵團做過有施力的動作像是分割滾圓、整形,麵團就會變緊變小而有彈性,後面就一定要接著發酵一段時間讓麵團再次膨大鬆弛,也就是所謂的中間發酵跟最後發酵,一般食譜是給發酵溫度及時間,其實這樣不太準確,我以前做麵包不穩定其實就是差在這步的判斷,那時不懂都是依時間,即使有發酵箱都還是會出錯。因為麵團攪打完成後的中心溫度不同,麵團發酵跟鬆弛的速度的時間都會不同,或是分割滾圓整型時,每個人手法不同,收緊的程度不同,都會造成後續所需發酵鬆弛的時間不同,因此最準的方式還是用插入測試跟稍微按壓一下測試彈性會比較好。最後發酵因為已經整形好了,做插入測試會破壞形狀,這時就只能憑目測體積來判斷了。所以格友將來做麵包,對於發酵的判斷千萬不要再照書上的時間了,要以麵團是否發酵到鬆弛為基準,不然中間發酵跟最後發酵會有很大的誤差產生而導致失敗的作品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廚房技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