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最近跟一位很厲害的教主聊低醣飲食,我故意不給連接,因為程度不夠的人直接去問他東西只會討罵跟被封鎖,我寫的東西看明白後,自然找得到她。她是在懷疑出問題不一定是食物本身被精緻化造成的,一些添加劑可能才是主因。但添加劑總類繁多,沒辦法一概而論,因為有些人連精鹽都叫做添加劑。我寫這篇是想做一些簡單的分類,讓大家對添加劑有點概念,順便解釋一下味精這個常用的添加劑。我這裏講的味精是指純味精,就是麩氨酸鈉。

為了讓大家容易了解,我把添加劑分成

1. 自然環境本來就存在,人類已經用了非常久的,包含主成份純化過的產品: 這類通常都是化學上的離子化合物,像是食鹽、小蘇打、草木灰、氯化鉀、氧化鉀、鹽酸、硫酸、醋酸等,看起來有點恐怖的東西,其實這類東西對人類來說真的只有量的問題,只要是食品級的,不論是精緻或是原始,不濫用對人類都不會有什麼問題,畢竟已經用了幾百年了。當然用了很久也不代表一定沒問題,總是有例外,像是硼砂,目前是禁用。不過最近又有翻盤的跡像。這類東西用量過大通常感官就可以明顯發現,所以一般政府比較少限制劑量

2. 天然食物本來就存在的,只是經過人類純化跟粹取: 這類就是今天的主角味精,以及核苷酸類或是像是糖,另外還有一些,不能一一列舉。它們在天然食物中本來就存在,只是人類找到方法從便宜的材料萃取或製造出來。這類添加劑最大的問題是被濫用過量變成有害,而不是它們本身的問題。這類東西用量過大通常感官就可以明顯發現,所以一般政府比較少限制劑量

3. 完全化工生產出來,自然界不存在或是古時候沒人在用的: 這類是風險最高的,因為一切都不確定,只有短時間的研究,不會有急性的症狀,但長時間的累積研究都少,都說人體可以代謝掉,但機制如何並不完全清楚,政府通常會給安全劑量,然後告訴你在安全劑量下是沒問題。

有了這樣的基本認知,看食品後面的標示就不用太怕,有些還是能吃的。像我個人對於外食族常給的飲食建議是罐頭或是冷凍食品,裏面有些添加劑,主要就是前二類,算是比較OK的食物。

現在來談談主角味精,味精最有名的應該就是「中國餐廳症候群」,後來有人去查源頭,根本就是不合格的研究,就像現在網路上很多神奇的傳說一樣。另外很多人說他對味精過敏ooxx的,其實很多是混淆不同現像造成的,並不是味精的問題,近年的學術研究,真正對味精過敏的人非常少,但那些人看似過敏的症狀並不假,那到底是發生什麼事? 其實那個是吃進太多Na+離子造成的,因為外食重口味,每家都是鹽跟味精一直放,整個Na+離子太多,整個現像就跟吃太鹹是一樣的。如果純粹放鹽到這個濃度,人會覺得太鹹,但如果是改成鹽加味精的話到相同濃度的話,吃起來會覺得鮮美而不覺得過鹹,不知覺下就吃到過量的Na+離子,這不是味精的原罪,而是用的人的問題。

那可能會有人說,那我不吃味精總可以了吧! 簡單說是沒錯,但我舉個小例子,這是我身邊的例子,我某位女性朋友,吃飯做菜完全是追求清淡養生(這個方式現在看來也不一定對了),少油少鹽,更不用講味精,結果呢?菜很難吃, 家人都不喜歡在家吃飯,能外食就外食,或是外食時食量變大,這樣何不如合理善用味精,讓整個菜變得好吃,全家喜歡回來吃飯。

核苷酸、味精、鹽本身有鮮味加成的效果,就是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,這個在各國的傳統菜式裏面都能找到痕跡,只是他們是用純天然的方式弄成黃金比例,像是日式的高湯或是中式的高湯。其實依照規則用的話,因為有加成作用,Na+的總量反而是少的,因而健康好吃。

我相信天然的通常是比較好,如果真的有錢有閒的話,自已熬高湯做菜,那是最高的境界。但這並不是最好的結果,現代的食物來源已經沒有像以前的食物那麼好了,這多老名廚都曾經說過類似的意思。即使是自已熬的雞湯,味道都沒有以前豐富好吃,只要用土雞跟肉雞各煮過一次雞湯就能明白我的意思。所以我認為在精心料理的菜式裏,再加一點味精,弄個七分真實三分仿的高湯,應該更是美味,可以讓你吃進更多有營養的食物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廚房技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